单片机管脚驱动 光耦合隔离、磁耦合隔离:
——输出都 发现 20nS 毛刺。怎么避免 ?
最初 使用 光耦合隔离,发现 输出 翻转点有 20nS 跟随毛刺。
之后 使用 磁耦合隔离仍发现 输出 翻转点有 20nS 跟随毛刺。
出现毛刺的 原因很明确 这都不难理解 。可是如何解决 呢 ?
ADuM3200 输入输出 都有 施密特,但是不知道是真是假 ??
仍然 有毛刺——很是 烦人 。。。求问各位 你们的使用 效果。
【输入信号 绝对不存在 毛刺】
友情提示: 此问题已得到解决,问题已经关闭,关闭后问题禁止继续编辑,回答。
不一定哦高速光耦、磁耦合内部带有:有源IC电路的,
出现 输出 毛刺 也是 恰好在 其内部 IC 的判决点附近。
今天 俺直接把 ADuM3200 隔离芯片的 GND1 与 GND2
直接接通,逻辑分析仪器 可以同时测量输入 和 输出。
反复调换 逻辑分析仪 接输入与输出 的 通道:都发现
——毛刺 永远都只出现在 ADuM3200 输出引脚 。。。
此乃铁证 也 。。。
加74LVC14看看施密特触发器把波形整形一下
如果毛刺出现在信号变化附近,那说明是芯片问题(可能的原因就是隔离耦变没有续流,在信号变化的时候出现震荡或者反冲,影响到次级了)。
1uF电容无效,说明芯片驱动能力比较强(输出阻抗很小),可以后加低通滤波或者带通滤波(需要计算好截止频率),然后再想办法提升输出能力(运放跟随或者施密特什么的,个人觉得施密特会好一些)。
你的 意思:是在 【输出信号的引脚上】去加电容啊 ,
这 视乎是 数字电路的 不规范 做法 哦 。。。
我是:按照 AD 公司的 建议:在 距离芯片 一厘米
以内的 电源和地 双边 各自 加了 1uF 电源滤波 电容。.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俺 明天 :星期六
单独 焊接 一块 SOP8 的 小评估板 再来测试:
这次 也把 GND 1 与 GND 2 直接接通 。便于测试。
你如果能确定这个毛刺的宽度是别其他所有信号的宽度都窄(都宽也可以),即该毛刺频率比其他正常信号频率都高
那么你就可以用低通滤波给他去掉。
至于说数字电路的做法规范,这个不必照搬教条,灵活为好。
一周热门 更多>